返回

回到唐朝当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火炮发展简史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阻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