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