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唐朝当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五十四章 火器构想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觉得不难,这个配方他自己也清楚,只是对于大炮,李恪还是很头疼,关键就是钢铁方面的问题。

    没有硬度高,耐高温的刚才作为大炮的炮身,一般的生铁铸造的大炮肯定会炸膛,开不了几炮可能就会成为一顿废铁。所以,对于热兵器的诞生来说钢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才是李恪今后四年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李恪清楚,一直以来有种说法:“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拿来造烟花”。但事实上,中国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工匠卓越的创新精神结合在一起,曾经铸造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大炮。但是,这短暂的辉煌却在清朝中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但是,这不能淹没了大炮在明末时,在战场上起到的巨大作用。在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之役中惨败于努尔哈赤,精通西学的徐光启在朝中得到迅速启用,他积极向西洋传教士学习关于火炮的知识。后金大军主要武力为骑兵与步兵,而此时明朝则拥有新武器———“红夷大炮”。而“红夷大炮”其名称由来,缘自此炮为荷兰人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时被大量使用。

    这就说明红夷大炮的设计比明代原先使用的“大将军炮”先进许多。

    大将军炮的外形有如大铁管,炮身加上铁箍以防膛炸。而红夷大炮的前头管壁较薄,后方管壁较厚,可承受爆炸时的冲击力;炮旁则有两个“铳耳”,可用以调整炮身角度,并有准星和炮门,使射击更为精准。在后来明清工匠以铁和铜两种金属铸成最好的大炮,比西方提前了200年。

    而且,“红夷大炮”能如此迅速进行量产,与中国当时铸铁技术优秀有关。在不断的仿造中,明代工匠改进了铸炮技术———铁心铜体铸造法。它巧妙地利用铜之熔点(1083℃),远低于铁(1538℃)的物理性质,于铁胎冷却后再以泥型铸造法或失腊法制模,并浇铸铜壁。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此种新型火器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而且较耐用。

    所以,李恪才会重点培养一批冶铁方面的人才。

    可以说,大炮不难造,主要还是在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制造大炮所需要的材料。

    因此,对李恪而言,冶铁技术的发展极为重要。

    而且,大炮只是另一个方面,除了大炮的铸造,他觉得自己能知道大炮,那就能制造枪支弹药。

    所以,他力求将冶铁技术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就是为制造大炮和枪支在做准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