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后,需要数年rì晒风干,才能使用,否则用新鲜木材建造的船只,下水数月之后就会解体。
这些大大小小的木料上,都带有刀刻或烙刻上去的铭文,张玄庆见到一根圆木上就刻着“智字一千七佰二十八号围三尺长三丈三尺”。
周围来来往往的工匠们,对这个少年道士都感到很是好奇,一位头发已经开始花白的老工匠上前道:“这位道长请了,不知道长来船厂之中有何贵干?”
张玄庆稽首道:“贫道此来,只不过想看看,曾为大明取宝船队建造过宝船的船厂。”
老人苦笑道:“道长如今看到的,还不及当年船厂的半数规模。老朽听父辈们说起过,当年为朝廷建造宝船之时,船厂工匠数万,每天都有木料自上游运来,其场面远不是现在能相比的。”
“请问老丈高姓大名?”张玄庆难得发现一个可能是昔rì建造过宝船的工匠后人。
“小老儿不敢当,老朽姓周名宗建。”老人道。
“原来是周公当面,贫道有礼了。”张玄庆稽首道。
老人慌忙道:“匠籍之人不敢受此大礼。”
大明匠户比一般民户地位还低,他们要世代承袭,而且为了便于朝廷征召,不许分户。匠籍若想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天子特旨批准方可。身为匠户不得参与科举,也就是说他们完全丧失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船厂中的船工全部都是匠户,周宗建身为其中一员,长久以来形成的自卑心理,让他在张玄庆面前,抬不起头来。
张玄庆笑道:“贫道听闻朝廷近rì已经决定重开海路,如此一来,势必要重造宝船,到时候还有借重于诸位船工之处。”
周宗建闻言道:“道长所言确实?若是朝廷真要重造宝船,只靠眼下这些人可远远不够,而且昔rì宝船的图纸,船厂中也没有存留。”
“此事老丈大可放心,朝廷既然决定了重开海路,造船之事必有所准备。”张玄庆笑道。
周宗建叹息道:“老朽有生之年,只希望能见到亲手建造的宝船,到了九泉之下对父辈也有个交代。”
张玄庆见到周宗建作为一名工匠竟有如此抱负,不禁感叹我大明真是遗贤遍野,即使在匠户之中,也有非凡之辈。
张玄庆指着木料上刻的文字,问道:“这些刻在木材之上的文字,是何意义?”
“这些是标注的木材分类,这个‘智’字是木材入厂的批次,‘一千七佰二十八号’是同一批入厂的木材顺序编号,‘围三尺’是这根圆木的圆围尺寸,‘长三丈三尺’是这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