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0791-0800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成的,刚出生不久的严嵩就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严嵩的幼年教育是可以写成启蒙类教科书的,据说他三岁就学会了写字,到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但这些还只是小事,两年之后发生的那件事情才真正引起了轰动。

    在这一年,八岁的严嵩因为成绩好,作为优秀童生考入了县学。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来列举另外两位仁兄进行类比,你就知道其中奥妙:

    海瑞,身份:童生,时年二十八岁。

    范进,身份:童生,时年五十余岁。

    其实这二位兄弟还算是年轻有为的,六七十岁考不上县学的童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严嵩实在是神童中的神童。

    就这样,严嵩一直神童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1495),十六岁的严嵩准备参加乡试,包袱都打好了,刚要出发,爹死了。

    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严嵩的情况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一点不同——他没有去考试。不是他过于悲痛不想考,而是不能考——根据明代规定,死了爹的,要在家守制三年。

    国家政策是没法违反的,严嵩只好在家待业了三年,三年后,他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满腔的抱负前往南昌,一举中第,金榜题名。

    严嵩的乡试成绩很好,所以对于第二年的会试,他本人十分自信,可事实证明,地方经验放到中央,往往都是不灵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名落孙山的严嵩叹着气走了回头路。

    不要紧,下次一定能够考上!

    过了三年,他进京参加第二次考试,几天后,他拿着京城同乡送的慰问品回了家。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考不上,说啥也没有用。

    失望的严嵩没有放弃,他确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他去考了第三次,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只要考上就好。

    但上天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善意的玩笑。

    老天爷可能觉得严嵩先生才学深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两次落榜之后,严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试成绩——二甲第二名。

    一甲只有三人(、榜眼、探花),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国第五。

    这个成绩实在太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