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0381-0390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381]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决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以下略去若干字),保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