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朋友会诟病为何一个简单的教育改革啰嗦了这么多章,一两万字,一个是因为前文政府机构的改革涉及很多敏感的东西,不宜多述;更重要的是“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而目前华夏的教育现状,太多的现象,实在是让人忧虑不已,因此,喵子平时也就想的多一些,正确与否、是否科学合理,都有待商榷,也只是一些浅见,甚至是“瞎想”,还请各位朋友莫要深究!
另,也衷心地希望一些有能力的人和有志之士能切实地去推动和改变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
(下为正文)
在解决了制度、经费、考核等一些问题后,教育问题则直接体现在了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
师资方面,这其实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理解的问题,老师也是人,谁都希望生活在居住、生活、医疗、教育、娱乐等条件都十分优质和便捷的城市里,谁也不愿意长期生活在各种条件都十分艰苦的贫困地区。
这也造成了城乡、地域,甚至是同一个城市之间,师资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的配置差距更是悬殊,很多大城市即使是著名师范学府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不一定能有做教师的资格,最不缺的也是名师名校。
很多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却往往是一个教师能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同时身兼语文、数学、历史、体育等多个科目,几十年如一日,而且还不一定有国家教师的正式编制,更不要说教学设备、学校数量、承载生源能力等其他方面了。
为平衡这种教育资源的极大差异,一方面,国家连续出台了系列政策,大力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在住房、工资、补助、职称评比等方面的待遇,鼓励和刺激年轻教师以及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前往这些地区支教;并逐渐加大对这些贫困地区学校在教学设备、教室环境等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大力提高这些学校硬、软件水平,还结合即将开展的产业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逐步将一些偏远的自然村迁往人口较密集的地区等项目,开始取消或整合一些较为分散、条件艰苦的学校,合理集约这些人力、物力至条件较好,人口较密集的城镇,打造各类设施和条件更为优秀的学校。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炼心诀”的普及,中小学生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大幅度地提高,路程、环境等对学生的制约变得越来越小,也为这些地区集中教育提供了条件。
同时,还采用地区对地区,校园对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