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末英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章节目录 第四十三章 教育成本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年两百七十天,大大小小的学生平摊之后,需粮两石左右。按照关内的粮价,即是不一定全吃米麦,加上菜金也要六两一钱到二钱,加之今年日俄开战,粮价涨了不少,这伙食费怕是要过八两了。至于穿。按照规定是每两年需洋布土布各半匹(注)、棉花两斤半,这里要一两二钱,每年六钱。”

    说到这。白雅雨道:“校服虽由工厂做好,可最后棉袄里的棉花老是被学生的家人偷去。”

    “为什么要偷棉花?”

    “我们给学生发的棉袄都是新棉花,学生家长们要么是家里买不起棉花,想给其他孩子也做个袄子,要么就是觉得两斤半棉花太重,拿掉一些也没事。”白雅雨说完就是叹气,因为学生都是免费吃住。还有衣衫袄子发,第一学期开学还不知道,第二学期开始一招生的时候学堂挤满了人。七村八庄的孩子都被大人带了过来,学堂入学考试极严,不讲家世只看才智,加上总会有过决议。即贫家的孩子不得低于八成。于是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自然入了学堂。学堂不管穷富总是对学生照顾很是周到,这就使得学生常常会把学校里的东西带回家去。这个事情很多时候不好处理,学生带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他们这样做更是基于亲情。

    杨锐想了想道,“这个事情下次开会的时候再讨论吧。学生的伙食和衣被都是经过实验计算的,减少了会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我们办教育就是相当于救人,手中钱少,只能救少数人。但既然救了这些人,就要爱护好。不要因为没吃着、没穿好半途给还是到时候商议吧,实在不行奖学金增加一些布匹、棉花什么的。”

    此事说过,两人心都是沉重,教育会每年一百万两经费看着很多,其实完全不够用,即使加上士绅们的募捐,最多只能救二十万名学生,这二十万再算上平摊到每个年级,小学堂、中学堂,算十年读完,一年最多也就只有两万毕业,着实太少了。

    “教师怎么样?”沉默间,杨锐问道。

    “教师都是沪上派过来的,每人每年八十两,不算低了。三十个学生一个老师,再算上书本、文具、奖学金,一年这里就要三两一钱。这样总共算起来九两八钱,每年每人。”

    “九两八钱每人每年,这个要比辽东那边贵一些。不过关键是那边的粮食便宜,麦子也才一两**钱,高粱就更便宜了。只是”杨锐还是摇头,“再便宜也运不到内陆啊,到时候运费都要比粮食贵。还是先这样吧。”

    成本说完,杨锐又道:“光顾说成本,我还不知道现在华北这边有多少学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