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来自未来的导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章节目录 第两百零二章 无法幸免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丑陋的媒体从不曾坚定的职守着自己的原则,大多数时候,它们选择随波逐流,就像有些人明明喜欢吃芝士蛋糕,却在大众的怂恿下选择了馅儿饼一样。

    《洛杉矶邮报》上刊登了关于苏颉的专访,立场出人意料的鲜明,这让加里先是有些受宠若惊,接着变欣喜若狂。

    “这是一个不错的宣传,至少我们不用担心媒体封锁带来的电影热度下降了。”加里对苏颉说。

    对于此,苏颉不可置否。

    自从从导演的位置上退下来,开启制片人生涯之后,加里-马歇尔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开始在意电影宣传,在意节约开支,还有抑制或者说扼杀导演那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可以说,他走上了曾经作为导演的自己最厌恶的一类人,走上的道路。当然,对于此,他毫无恶感,甚至甘之如饴。再没有比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电影工业化过程更令人兴奋的事情,加里觉得,从前自己所知道的好莱坞,不过是被人刻意裸露出来的,冰山一角。

    “也许你应该向《洛杉矶邮报》发一条感谢信,感谢他们的真实报道。”苏颉调笑着说。这一次媒体的立场就连他也感觉惊讶。按道理,如此口出狂言的结果必然是被群起而攻之,但《洛杉矶邮报》并有成为那个落井下石的人,应该说达尔-德拉蒙德先生手下留情了。

    他用最缓和的语气和词锋阐诉了一个嚣张的故事,真是高超的技巧!

    与《洛杉矶邮报》的平和相比,其他媒体在看到关于苏颉的专访之后,大多开启了嘲讽模式。《纽约时报》这个苏黑的排头兵率先站出来。

    “我们尊重苏颉的才华,但他实在太过狂妄了,他认为自己是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还是弗朗西斯-福特-卡波拉?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就开始狂妄自大的小子!”

    这是《纽约时报》的原文。在大众看来,这份因为苏颉而沦为笑柄,并且被灌上失去媒体公信力的报纸的娱乐版已经彻底沦为了好莱坞三流小报,可偏偏他们还没有这方面的自觉,依旧希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完成谴责。

    当然,所有人都明白,《纽约时报》的态度不过是个笑话,他们只是因为苏颉的专访里披露出来的龌龊事件而恼羞成怒而已。

    接下来的玛丽-冯丽德曾供职的《波士顿环球报》,在苏黑的道路上,他们仅仅排在《纽约时报》的后面,并且最近的急功近利让他们越发看起来有赶超《纽约时报》的味道。

    “这个无礼的华人把金球奖和奥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