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匝匝、横无际涯,最薄弱处估计也有好几里厚。
而阵核不必固化,可以摆在阵式的任一位置。以方便防守。
阵核处,陆益又布下诸多连环的防御小阵。有好多次,梵音派的高手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找到阵核的位置,但都被险之又险地击退。
应该说,梵音派的武力果真是东部神州第一。因为他们不但要面对阵式本身的威能,同时还须抵抗沧云门参战人员在阵中对其的合剿!
阵式加上人手,那就是如虎添翼,而被迫防御的一方,十成功力只能发挥出五、六,更有无数弟子,损失在沧云门突然布阵后的第一拨攻势之中。
那些阵师攻击陆益投机取巧,实际上却没有看到,六斋先生在钻研十方森罗阵后,得出的独到见解。
若没有他自己的见解,想要逆推还原十方森罗阵,肯定是没有任何头绪的。
这上古奇阵已经残缺太多了,多少前辈阵师,一代代想破解这个谜题,最终皓首穷经,却只能带着遗憾入土。
陆益创造性地修缮了阵式,森罗,原本就是指茂密的植物,而十方在陆益看来,就是彻底包围,不留缺口的意思。
虽然陆益的十方森罗阵远远谈不上天上地下、完全封闭,但他针对的对象,却是梵音派的山门。
对于一个门派来说,我都来攻你山门了,你敢跑吗?你能跑吗?
他们必定会死守山门,战至最后一口气。
当然,也会有部分精英会在门派高层的意见下,选择突围逃离。
但是,作为攻击的一方,又岂会料不到这一点?
当时身为沧云门掌门的杜纲,亲自指挥得力人马,实施狙击。
十方森罗阵被陆益故意在上方露出了一个破绽,就是为了便于梵音派余孽逃窜!
最后的事实证明,沧云门的算计比梵音派的破局要更为缜密,结果造成了后者的全军覆没!
于此战后,陆益闭关一段时间,写成了著名的《衡阵论》。
衡阵论实际上是从分解的角度来剖析阵法,提出继前贤之要术,须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否则一切古代阵式都不做辩证地引用,那么自然就陷入了僵化的窠臼之中。
陆益引用的诸多“先贤之阵”,都有详细的考证、分析和试验实践记录,可谓是一份古旧阵图的完整修复性报告。衡阵论之所以能成为入门阵师的教材,其缘即在于此。
可能那帮得了红眼病的家伙,对于陆益今天的成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