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将来曹操就从此地出关。将乌桓彻底打残。以至于如今好生兴旺的乌桓人最终只能成为鲜卑人的小跟班。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前燕也是由此地入关。进兵中原。杨广、李世民、李治。这三个皇帝数次讨伐高丽。这里也是必经之路。到了明朝。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三年。明军再次在卢龙塞旧址筑城置关。更名为喜峰口关。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更是上演了一出为挽救民族存亡而进行的悲壮惨烈的战争。虽然张辽不敢肯定战斗一定是在这原址上打响。但是中华儿女的鲜血洒遍了这里地土地却是事实。炎黄子孙不屈的意志即使数千年也不会改变!
但是。张辽也并没有对乌桓太过于重视。在张辽的眼里。一个已经由游牧向放牧并向农耕过度的民族已经渐渐在失去他们原有的侵略性。而历史上乌桓被曹操白狼山一战击败后就一蹶不振也正说明这个问题。让张辽真正头疼的是如今还显得散乱而弱小的鲜卑。只要乌桓的问题得到控制。张辽立刻就会将赵云抽调出来。让他统帅骑兵军团到草原上找鲜卑人地麻烦。
不过张辽这个心思一直隐藏的很深。毕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看得如此之远。在此时人们的眼中。失去了檀石槐后再度散乱的鲜卑人根本就不值一提。而将袁绍视为毕生大敌的曹操也同样将和袁绍关系密切的三郡乌桓视为眼中钉。历史上的曹操北征乌桓被后世的主流史学界认为是反侵略战争。但同样也有部分史学家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曹操北征乌桓不过是“统治阶级内战地一部分”。他们的理由就是自东汉时乌桓和汉朝的良好关系以及乌桓逐渐汉化的生活方式并三郡乌桓大人和袁绍的密切关系。最后还以袁绍之子北逃乌桓作为曹操北征乌桓是为了彻底消灭敌人。是统治阶级内战的依据。对于这样的说法张辽如今已经是不屑一顾了。那些学者并没有亲身经历血腥的事实。可是张辽却看到了汉族百姓因为乌桓人而遭受地苦难。“将军啊!您不曾在这幽州呆过。不知边地情况。这些胡人面上臣服。但他自行放牧征兵。不服州县管治。遇到荒年寇略我汉民。这哪有过臣服地举动?中平年间乌丸大人丘力居的寇略就是实例!”这就是边郡百姓饱含血泪地泣诉。
对于决定依附曹军的乌桓人张辽持欢迎态度。但也还是要求他们遵守大汉的律法。而对于那些拥兵自重。自恃甚高的乌桓大人。张辽的态度依然是坚决予以消灭。至于历史会如何评价他的行为。是说他“破坏民族团结也好”。说他是“民族英雄”也罢。张辽此时又岂会在乎千年之后人们如何评价?
张辽突然间停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