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重视高等教育,圣彼得堡大学和莫斯科大学又是全苏最好的大学,不管经济有多么困难,物资有多么紧张,都会想方设法保证几所重点大学能够正常运转,比如优先供给市面上紧张的粮食和生活日用品。
很多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自然而然地选择留在学校。而那些热衷于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学生,又喜欢把学校当成“倒g”的大本营。
所以放暑假了,彼得校区的学生却一点不见少。
没有授课任务,可以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数学-力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的几十位教授,在三位系主任的鼓动和访问学者章程的资金支持下,全身心地投入进“高科技”事业中。
数理人才需要招募,有大型工程经验的专家更不能少。为了与国际接轨,甚至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居然开通了继专门研究核技术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之后,全苏联第二个与国际“use”电子布告系统相连的入口。
这是国际互联网最早的应用,具备在全世界计算机用户之间发布和共享文件的功能,甚至可以用英国莲花公司的软件收发电子邮件。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苏联的许多科研单位都懂得利用这个网络接口,与外国科学家互通有无,但在圣彼得堡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伊万诺维奇教授、叶夫根尼教授、葛利高里教授、佩什科夫教授和他们的助手激动不已,可连接上之后却像刚买了一台大哥大的暴发户似的。几十个人在机房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跟谁交流。
叶夫根尼教授很直接地想到章程。满是期待地说:“章,你们实验室有没有,要不你给我们演示一下。”
搞nb实验室就是为了给nb电气集团打上高科技标签。
早在一年前,香港nb实验室和柏林nb实验室就相继开通了“use”电子布告系统入口。为了让以吴金华为首的新管理团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且斥巨资请美国全视通公司,做了一套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只是章程习惯了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对如此原始的应用不怎么感兴趣。再加上整体在外面跑,能进入系统的入口又那么少。想用都没什么机会。
不就是发一封电子邮件吗,对章程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朝叶夫根尼教授笑了笑,坐到电脑前熟练地敲打起键盘。
重生者的优势不言而喻,机房里所有人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加起来都没他一个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