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窃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章节目录 第145节:历史的走向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笑,道:“铁不打不会直,树不修就要长歪。这话的道理不讲,也弄不明白不是?你得把道理给他讲清楚啊。”

    李栋仔细一想。自己刚才确实做得过份了。派他押运粮草,关系着能否压得住李渊。迫使他晚些树起大唐旗帜的问题。如此重大的问题,偏又不能明说,一时火起,便做错了事。

    李栋就想,这事放李渊身上,他将怎么办?从他见自己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与他熟悉的一个人长相十分相似,也绝不轻易告诉自己。从这点来看,他是很有成府的,也很有耐心的,他绝不会如自己一样这般轻率,会有更好的选择和方法。从眼前来看,自己和李渊差的还不是一点半点,而是一座长城的距离。以后绝不能轻易发火,要有打铁一般的耐心,要有容人的胸怀,要有深不见底的成府。

    就这样,在窦建德成功劝说张金称,秦琼成功劝说了李栋以后,兄弟二人红着脸握手言和。张金称也同意了李栋的安排,接旨寻找李渊去了。

    李栋十分羞愧,又和窦建德秦琼等人闲聊一会儿,才回到杨广身边交差,把兄弟二人争执的情况略去不提,单说张金称高高兴兴接旨赴任了。

    安排完了粮草之事,杨广才命令二十四道大军,各伺其职,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攻打不同的城池。在李栋得到高高封赏刺激下,以及特制的铜钱激励下,大隋将士士气高涨,百军大军以气拔山河的勇气,连拔敌军九座城池。

    大隋府兵所向披靡,敌军望风而逃,溃不成军。每克一城,便留下一位将军及大队府兵镇守城池,沿途镇守的府兵大约减少了五十余万。

    近一个月后,隋军攻到高句丽国都平壤城下,五十万大隋府兵把平壤包围得密密实实,如铁桶一片,连只鸟也飞不进去。

    这时众将军分成两种意见,两个阵势。一方赞成围而不攻,迫使高元出城投降。一方赞成一鼓作气,攻克平壤城,生擒高元。

    高句丽也被大隋的气势吓破了胆,连续数日,紧闭城门,无人迎战。

    隋帝杨广原定计划是,只要高句丽愿意投降,便不再攻打他们,接受他们的投降。因为李栋凭空出现,改变了他原有的看法,杨广决定明日下令攻城。

    李栋知道隋军明天攻城以后,在心中反复权衡,是打还是和,这两种决策,到底哪种最合适。

    同意高句丽投降,解决了双方眼前的困窘。高元还有一座国都可守,但不排除隋兵一退,高元休养生息,重聚力量,再次翻脸无情,与大隋决裂,重蹈历史的覆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