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当不当说。”
“先生但说无妨!”
“英雄不论出身,此其一也,必须真正的做到平均对待每一名前来参赛的仕子们。”
“那是自然的,都是咱们大唐的子民嘛,都是一视同仁。”李瑛肯定地说道。
“分门别类,人尽其用,其二也,术业有专攻,有人于理政擅长,却偏偏文章很一般,这样于人才的挖掘和利用很有弊端。”
“嗯,说得好。治世不光是书读得多就能解决问题的。”
“其三,……”
**********************本书起点中文网*******************
当天,贺知章向李瑛提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也让李瑛心中的一个方案更成熟了。只不过,他的这个想法很大胆,必须等到春闱的事情有个了结之后,才能真正去实施。
送走贺知章之后,李瑛便去见一一趟父亲李隆基,自从被立为太子之后,每天的功课要较平时多出不少,所以李瑛基本上也没有多少时间父亲呆在一起。
在大明宫见到皇帝之后,李瑛便向皇帝推荐了贺知章,并保荐他为太子宾客。太子宾客虽是个虚职,但是胜在地位尊崇,你想想看,应当可以算是太子的老师了,将来太子登基之后,便被尊之为国师。
国师是一个很尊崇的职位,大唐长安城内现有一位国师,乃是从天竺佛国前来讲经说法的密宗大师善无畏,当今皇上以黄帝师事广成子为例,拜善无畏大师为师。但是这只是件虚伪的东西,皇帝和善无畏大师都明白,用现在的话来说,二人之间只不过是个“秀”,毕竟国家宣扬宗教的目的还是为了证实君权神授。
与皇帝商量了一下京试的考点,好安排一下考试的具体情况。至于考题当时倒没有像后世的八股文一般,需要承题、破题,而且大多是自由挥,帮他们写一篇策论或是见解就可以了。
地点初步定在长安国子监,时间定在了三月十六日,眼看着还没有一点布置呢。李瑛于是任张若虚为国子监祭酒,负责京试会场的布置工作。
而李瑛在与岐王李范简单的商议了一次,就一些人员的名单圈定了一下。一共斟选了十名主试官员,也就是说除了李瑛和李范外,还有十个人负责这次的考试。
这十人分别是贺知章、韩休、一行、张若虚、李适之、张旭、崔宗之、于休烈、杜暹、萧嵩,他们之中,有老有少,有僧有俗,有文臣,有武将,有皇亲勋贵,有布衣起家,有倾向于李瑛的,也有倾向于武惠妃的。形形色色,各色人等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