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的宫女,找她要一套普通一点的衣服吧,记住,颜色一定要素一点的。”无奈之下,李瑛只好将就一下。
万安倒是很听话地点点头,一溜烟就跑出去了,看着她消失的背影,李瑛不禁笑道:“这个死丫头,嗯,不过,出去转转也好。成天在之呆得我也很厌倦了,哎,还是怀念从前哪!周六周天一休息,小爷我是想去哪就去哪。”
一旁地富果儿听着李瑛嘴里冒的自言自语,竟然没有一丝奇怪神色,想是见得多了,自顾自地在那穿戴书僮的装束呢。
半个时辰后,玄武门侧面的一扇小门打开了,守门的将军恭恭敬敬地将李瑛等人送出门外,直到几人消失在视线之中,才转身重新回到宫中。
**********************本书起点中文网****************************************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文帝时期,为了同当时根深蒂固的士族大地主门阀相抗衡,杨坚采用了使用科举考试来提拨人才的办法。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将这一制度完好的延续下来。昔年太宗看着鱼贯而出地进士们,曾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科举考试,在当时只有乡试和京试两级,乡试多以道为单位,每年一考,中者称为秀才。京试则在京城应试,每三年才考一次,中者称为进士,为过当时进士科第一名还没有“状元”这个称谓。
开元年间,因前两次考试时国家正遭遇“蝗灾”、“恶钱案”等天灾**,所以应试地人数不是很多,也没有选拨到什么好的人才。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现在国家的情况要好很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高一些。生活一好,读书的人就多了。
不过,唐朝的进士科可不是很好考,其困难程度不亚于后世的高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孟郊写得这么意气风,也只不过是中了个进士而已,而且他是四十多岁才中的进士,其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今年由于天气较好,各地的秀才已经66续续地赶进京城,跟随赶考大军地还有一些顺便进京城做生意的商人。朱雀大街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充斥着各色打扮的人,其中不乏一些身着蕃外打扮的。
长安城当时已经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了,“昆仑奴,新罗婢”,是当时长安城最顶级的家庭所拥有的仆人的代表,这倒未必是这些佣人有多好,要比别的佣人多干多少活,关键是胜在稀少,数量有限,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也许,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