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西方国家50年代的水平。
自1898年法国人特鲁芬将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减震器使用到摩托车以来,至1980年代,世界减震器已经历了五代发展历程。
先是福特公司于1906年把弹簧式减震器运用到了汽车上,1908年第一台液压减震器研制成功,随后40年内摇臂式液压减震器得到普遍使用,二战后筒式液压减震器得到使用,至50年代,充气式减震器开始出现,同时单筒式减震器也开始发展,至1980年代,开始出现金属橡胶减震器。
大江减震器厂引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主要为西方50年代的工艺水平,主要通过油液压自身的压力达到腔室油量的调节,很容易就出现充油不及时的情况,噪间较大,减震效果差。同时,由于加工精度的问题,密封性能差,腔室的油液经常出现跑冒漏滴现象,质量问题较多。
前些年还好,摩托车市场供不应求,只愁生产不愁卖,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竞争对手多了,市场有了选择,国人有了对比,对质量要求更高。而大江减震器厂的跑冒漏滴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有段时间,大江摩托因为减震器的问题,导致大面积退货,摩托车出现滞销,
厂里一看,这可不行,关系到两万人的吃饭问题,经过紧急磋商,并经市机工局同意,忍痛做出决定:厂里摩托车不再使用自家生产的减震器,全部使用外购减震器,这才把这场退货风波给化解了。
但一波刚息,一波又起。
这大江减震厂的减震器产品定位就是为自家厂里服务的,向无外部市场。这厂里一不使用,就没了订单,而且它那产品质量问题,在行业都是有名的,谁也不敢买,这一停产就是大半年,而且复产也是遥遥无期。厂里三百来号的人生活这下可成了问题。
厂里但凡有点门路的,都在自谋生路。但那年头,正是国内国有企业人满为患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一个坑里往往已经挤了两三个萝卜,另外还有几个萝卜在盯着。不说这三百号人,就是厂里还有好多适龄子弟的安置本来已是个大问题。
厂里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东塞西挤,也就安排了一百来号人,还有近两百号人实在是无法安排。
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什么下岗之说,工人没工作,当然得找厂领导,大闹小闹了无数回,厂里都给压着,最后实在没办法,同意给每人每月15元的生活保障。但这钱跟原来相比,一下下降了一大截,厂里工人心里落差特别大。
眼见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