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双龙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三卷 第10章 成都灯会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有成都之名。

    战国时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秋,秦王派大夫张仪、司马错率大军伐蜀,吞并后置蜀郡,以

    成都为郡治。

    翌年秦王接受张仪建议,修成都县城。

    纵观历代建城,或凭山险,或占水利,只有成都既无险阻可恃,更无舟楫之利。且城址

    在平原低洼地方,潮湿多雨,附近更多沼泽,惟靠人力来改善。

    为了城,蜀人曾在四周大量挖土,取土之地形成大池,名的有城西的柳池,西北的天井

    池、城北的洗墨池、万岁池和城东的千岁池,既可灌溉良田,养鱼为粮,更可在战时作东、

    西、北叁面的天然屏障。加上由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建成的都江堰,形成一个独特的水利系

    统,一举解成都平原水涝之祸、灌溉和航运的叁大难题。

    成都本城周长十二里,墙高七丈,分太城和少城两部份。太城在东,乃广七里;少城在

    西,不足五里。

    隋初,成都为益州总管府,旋改为蜀郡。

    大城为郡治机构所在,民众聚居的地方,是政治的中心,少城主要是商业区,最有名的

    是南市,百工技艺、富商巨贾、贩夫走卒,均於此经营作业和安居。

    徐子陵在起行前,曾向白文原探问过成都目下的情况。

    原来隋政解体,四川叁大势力的领袖,独尊堡的解晖,川帮有“枪霸”案枪汀惫之称的

    范卓和巴盟的“猴王”奉振,举行了一个决定蜀人命运的会议,决定保留原有旧隋遗下来的

    官员和政体,改蜀郡为益州,以示新旧之别,由叁大势力为新政撑腰,不称王不称霸,等待

    明主的出现。

    据闻此事是有“武林判官”之称的解晖一力促成,可见此人卓有见地,知道四川受山水

    之险所阻,兼且民风淳,热爱自给自足的生活,偏安有望,却是无缘争霸。

    徐子陵疾赶叁日路后,在黄昏前缴税入城,想休息一晚,明早才往黄龙寻石青璇的幽林

    小谷。

    事实上他的内伤尚未痊愈,极须好好休息一晚,养精蓄锐,以应付任何突发的危险。

    甫入城门,徐子陵便感受到蜀人相对於战乱不息的中原,那升平繁荣,与世无争的豪富

    奢靡。

    首先入目是数之不尽的花灯,有些挂在店铺居所的宅门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