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一两胎能成气候的出来,然而,不管自己两个如何努力,自打有了这万胜杰之后,便死活也再难产出个一男半女来,当真是天不助人也!
万仲通见硬逼儿子不得,便来软的,好言好语相劝,希望其能够继承自己一身本领,这般,倒也是使得儿子稍有了些回转之意,习文之余,也不妨复又操练起武功来。不过,究竟是因为万胜杰心思多在文之一道,那武功不论怎么学法,也都难以入得高手行列,不过是只能略作强身健体防卫自保之用罢。这一来,万仲通实在也灰心丧志了,再不对儿子报起何等样的希望,渐渐的对其爱搭不理起来,只是任其自生自灭了。
此后,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万仲通对儿子心灰意冷之下,竟是于一次偶然间,收得了一名流浪孤儿为徒,此徒说来虽有些鲁顿但生得却较同龄孩童壮硕又是膂力过人,更喜人者,这孩子悟性虽然不高,但记性却好,还有着几分牛犊脾气,学起武功来虽然进境缓慢,但是用功仔细,如此竟是首先将根基扎了个牢固。万仲通瞧着这徒弟心里着实高兴,便教得也更加细心,指望着儿子不能继承自己但有这么个徒儿能得成器,也算是个慰籍了。至于这孩子,自便是后来的屠友勇。屠友勇本比万胜杰小了近二十岁,但因着万仲通的干系,两人彼此也都以兄弟相称。
却还是说万胜杰,廿五那年,颇觉得凭自己的学识已当可入京(那时尚还是元朝)考取个功名了,遂便要离家,却不料竟是遭到了父亲百般阻挠,如何也不答应他进京考试,说是无论如何,绝不能要他去给鞑子做走狗——其实,这本也是万仲通身为一个习武之人所表现出的一种浓烈的民族观念,只是这些,教从小爱文的儿子却如何都不能解悟透。儿子只是觉得,不管给哪个朝的皇帝当官,那也都不过是为了造福天下的百姓,这又与民族血统扯得上什么干系呢,难道汉人统治天下时,手下便没有几个别族的官员了么——父子俩意见不和,感情便也越发得生了隔阂。终于一日,父子俩之间演发出一次大吵特闹,万仲通更还一怒之下将儿子撵出了家门,声言从此再不认他,万胜杰也因着一时意气,尽撇下了家人,自个儿到深山里寻清净去了,不久,又受了一位高僧的感化,竟受了剃度做了和尚,化名空明,只一心随师父钻研起佛法来——便是那时,也认得了尚还为僧的朱元璋,只是空明却又要比朱元璋小了十几岁,这些也不需细表。
再说那屠友勇,自空明去后,万仲通便更加全心全意地栽培起他来,此后其武功倒也是颇有了几分火候,较之空明,确是强了许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