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话说头里,这章又冒了,甩汗,这回夸张了,两万字,然后上传也上传不了了……趴。\\\\
用修改法也不行,只能拆章发。大哭啊大哭,我特地为了凑十六章的。打滚打滚。
不管了,这上、下都叫16了。(扭头,咬手绢。)
石榴这标题,笑,好吧,恶趣味。但不止是俺外号啊,笑,还有旁的含义。
以上――
以下正文――
永宁十九年七月二十四瑾州府梅犀街郑记盐茶铺子
虽是名叫盐茶,却既不卖盐也不卖茶,只是瑾州府人借以代指稍高级些的生活用品――盐茶不比柴米,缺了柴米是任谁也活不了了的,盐茶却只是稍有家底的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对于最底层的贫苦人家也算得奢侈品了。因着瑾州南临手工业发达的南夏国,边贸昌盛,大部分盐茶铺子做的都是二道贩子批发生意――收了南货卖与行商往大秦诸州贩运,这盐茶铺子也便是外贸品批发铺子。
头三十年前,提起瑾州府郑家,东南商界无人不晓,一十五家商铺,占了瑾州府南货生意半壁江山。郑家虽家财万贯,却是子嗣凋零,几代单传,到了郑老太爷这里却彻底绝了户,只得两个女儿。他生性洒脱,全然不理会旁人背后指指点点,既是无近支族人可过继,也是不肯收养养子,只将两个女孩教养成人。全部家产与女儿做了嫁妆。
图个吉利,二女每人分了六间铺子,其余三间铺子并家里房产田地变卖之后分了三份,老爷子拿这一份去养老,其余也均分与她们。后郑二小姐出阁时。为便宜卖了铺子,携银子嫁去的州。这样一来,瑾州府郑记铺子就剩下郑大小姐的六间。
说来也是离奇,许是往来客商只认郑记?这六间铺子竟是比卖出去那些生意好上许多,一年两年数年十数年皆是如此,气得不少人干瞪眼也是没辙。
本来这生意正红着,不晓得朝廷刮起了什么风,市舶司地提举梅大人被刮下台。新大人一经上任便全面严打。这关税高着呢,说起来谁家都多多少少都有些夹带藏掖的,新大人铁面无私,一查之下,货物没收不少,这小吏商贾又抓了不少。于是货价开始一路涨高,两国许多商家都是束手观望,边贸大受影响。
大环境如此,郑记自然也难幸免。这不,打入了七月。生意就一天好一天坏,没个准头,到了十五中元节前后还好上了几天,大家伙儿都当这风要过去。谁知道往后却是越发艰难。
今儿一早,郑记盐茶铺子梅犀分号的掌柜的范枫便来了铺子,可这眼见日上三竿却仍人影儿